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會運動
Social Movement 
開課學期
101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劉華真 
課號
Soc3028 
課程識別碼
305 341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社205 
備註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50人
外系人數限制: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12_SMs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這是一門關於「社會運動」與「集體行動」的大學部導論課程,這個次領域的核心問題是:「人為什麼抗議」,但在此同時,我們也必須理解「人為什麼不抗議」,這兩個問題如銅板的兩面,缺一不可。
這門課程涵蓋社會抗議與社會運動研究的幾項主要議題(抗爭運動的出現、組織網絡、組織者、抗爭後果、抗爭週期),並穿插以經驗實例和紀錄片播放。比較可惜的是,本學期的課程無法涵蓋社會革命、跨國社會抗爭、與知識份子在社會抗爭中的角色。有興趣的同學,可向我要書單。
教材的選擇,我希望盡量讓學生閱讀原作,而不是閱讀二手的概論。指定教材中對於理論和普遍原則的討論,絕大部分是根據西歐和北美在過去兩百年左右的社會抗爭經驗,也因此,我們在讀這些指定教材的時候要格外小心,不應將西歐北美經驗視為唯一的理論準則,但也不因此否認,任何區域經驗都有潛力反映普遍原則,西歐北美社會運動如此,東亞南亞非洲的社會運動亦如是。 

課程目標
(1)熟識社會運動的基本邏輯。
(2)理解台灣社會運動的歷程。
(3)培養參與和組織社會運動的基本能力。
 
課程要求
一、請事先閱讀指定教材

二、課堂參與:討論和溝通是重要的學習工具,請直接、清晰地表達自己對指定讀物的想法與困惑,有讀不懂的部分,請在課堂上盡情詢問,互相交流。課堂上會有多次分組討論,請用心參與。

三、團體報告:這門課有兩次團體報告。我們會根據課堂討論的情況,擬出四至五個題目,再按修課同學的興趣來分組,每組約四或五人。每一組需針對所選擇的題目,撰寫一份五頁,單行行距的報告,在團體報告之前的兩天,以電子郵件傳送給我。並寫一份一頁的簡短版報告,到場分發給其他各組,以供他們閱讀、提問。

第一次團體報告的題目是「重做一組社會抗爭」。瞭解一組社會抗爭動態的最佳方式,就是自己動手設計一個。首先,請挑選一則過去五年內發生的社會抗爭行動,仔細分析其策略與組織方式,蒐集其成功與失敗的訴求,然後根據這些資料,把這個已經發生的社會抗爭重新做一次。你們會如何改變抗爭策略,你們會如何微調抗爭的訴求,你們會如何進行組織行動,以極大化成功的可能性。請參考報紙、網路新聞、運動刊物等文獻資料。

第二次團體報告的題目是「重振一個台灣社會運動」。台灣過去三十年社會抗爭的高峰,大約是在1980年代末期到1990初期(也就是你們出生的那段時間)。有許多當時抗爭的議題,已經從台灣公共討論中消失,但也有很多當時抗爭的議題,問題既沒有獲得解決,但抗爭的能量已經消退。本作業請你們選定一個你們認為「值得」被重振revitalize)的社會運動,說明你們為什麼認為它應該被重振,回顧它的高峰期,解釋運動力量的消退,並提出你們重振這個運動的妙方。資料可以參考歷年報紙、運動刊物、或訪問運動者。

四、期末考:期末考的範圍,包含本學期所有指定教材,兩次團體報告內容,以及課堂討論的要點。

五、其他課程要求

出席:課堂出席不是強迫性的,但缺課超過四次(含四次),有非常高的機率被當掉。請抱持很高的修課動機,無誠勿試。

缺課:基於對所有修課者公平的原則,缺課者只能從其他修課同學處取得筆記,我不會在面談時間為缺課者重複缺席的課程內容,也不能把課程筆記影印給缺課者。

遲交/缺考:除非有極為合理的理由,並且事先已和我討論過,遲交的作業會按遲交的時間長短予以扣分,遲交超過24小時的作業以零分計算。期中期末考缺考則以零分計算。

抄襲:不誠實是學習、研究的重罪。任何偽造、抄襲行為絕不被寬貸,並直接導致這門課被當掉。如果不知道如何引用他人作品,請來問我。也請參考以下網站(http://www.plagiarism.org/)獲取更多資訊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三 14:00~16:00 
指定閱讀
道格•麥亞當,2011,《自由之夏》。台北:群學出版社。
詹姆斯•斯科特,2007,《弱者的武器》。南京:译林出版社
Reader一本,請洽遠雄(新生南路三段72-3號,02-23650978)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發言與參與 
20% 
 
2. 
第一次團體報告 
25% 
 
3. 
第二次團體報告 
25% 
 
4. 
期末考 
3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0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2/27  人為什麼「不」抗議I? 
第3週
3/06  人為什麼「不」抗議II? 
第4週
3/13  社會抗爭為何出現? 
第5週
3/20  抗爭與運動的動員網絡 
第6週
3/27  運動組織的內部動態 
第7週
4/03  溫書假 
第8週
4/10  組織者 
第9週
4/17  社會抗爭與個人生命歷程 
第10週
4/24  第一次團體報告,「重做一組社會抗爭」 
第11週
5/01  文化、意識、象徵、與抗爭 
第12週
5/08  抗爭週期與改革 
第13週
5/15  社會抗爭的後果 
第14週
5/22  如何重振一個社會運動? 
第15週
5/29  日常抵抗 
第16週
6/05  第二次團體報告,「重振一個台灣社會運動」 
第17週
6/12  端午節放假 
第18週
6/19  期末考